Thursday, May 24, 2007

苹果公司与创新文化


这里说明,本文中的苹果(Apple)公司(Apple Inc.)就是指原先的Apple Computer Inc. 在2007 MacWorld上,Steve Jobs (CEO of Apple Inc.)宣布Apple Computer Inc. 更名为Apple Inc. 。

Apple一直被认为是这个时代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之一。甚至很多媒体,比如Business Weeks连续数年将它列为全球创新企业排名的首位。当然Apple作为一个公司有它的特殊性,比如在企业文化上它更多的反映了Steve Jobs这个Apple Inc.的缔造者和现今的领导者的个性。但是落实到具体Apple最核心的东西,也就是它的产品创新上,在它自1976至今的30年间,是一个用来讨论创新非常好的范例。所以这个也是本文的重点,就是苹果公司与创新文化。

创新精神一直是苹果公司得以立足的核心文化。自打它成立的那天起就把改变世界作为它的目标。也许一个才3个人的小公司,说出这样的话显得非常可笑。1983年Jobs的一句“在苹果,你将有机会改变世界。”让原Pepsi总经理John Sculley 出任Apple 首席执行官,虽然后来证明他对苹果并不合适,更适合卖可乐。苹果成立30年后,虽然他们有成功,有失败,历经大起大落,但是无论如何他们的确做到了。

关注苹果的历史,创新虽然是贯穿其始终的主线。但是苹果的发展的历程却不是一帆风顺的,没有创新不可能获得成功,但是创新也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例如1996年苹果曾经陷入了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公司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虽然有一定管理上的原因,但是更大的问题却是出在了产品上。那些被技术狂热分子认为是完美而难以置信的产品,却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这就是苹果最大的问题。

1985年Jobs在权利斗争中失利被迫离开苹果,到1997年回归苹果出任临时CEO之间的12年中,苹果电脑在和PC的竞争中可以说是完全失败了,虽然在技术上和产品设计上苹果一直占尽优势,而且苹果一直都以概念与技术的革新者的姿态出现在市场上。

其中一个例子很值得关注,那就是1993年Apple发布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PDA - Newton Message Pad。虽然之后10年的时间证明,Apple开创了历史。在1993年,笔迹识别技术,完善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10年后的Palm都没有完善的多任务处理能力,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成就是难以想像的。其中有无数的创新成果,而且都是苹果式的革新,无论是在设计上还是工程上,都堪称优雅。的确一个便携的计算系统的确能大大改变人们的生活。这也是直到今天那些计算机设计者不懈追求的目标。但是高昂的售价,笨拙的体积,还有并不完善的应用,过于超前的设计目标。市场并不接受这样一款产品。而命运是残酷的,到1997年苹果发布了面向教育市场的eMate,这是一个带有键盘和大屏幕的廉价Newton产品,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同时也加固了苹果在教育市场上的地位,这在那个困难的时期是极其重要的。在很多中小学,eMate在执行着Apple数字化课堂的理念,但是显然着也是过于超前的,直到今天同样也没有实现。但是eMate是一个有意思的产品,可以说是创新技法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它有一个原创的概念,但却是现有技术和元素的重新组合,比如用的老旧的硬件架构,加上键盘,还有下面将说道的Newton Message Pad 2100上使用的5寸大屏幕和全新的Newton OS 2.1操作系统。就是这样一个组合体却是历史上最切合用户需求的Newton产品,是唯一一个带来盈利希望的Newton产品,甚至很多文字记者,都使用它作为随身的文本纪录器,这还要得益于苹果首次在便携设备上加入了提把。

同一时期苹果发布了历史上最快Newton设备,Newton Message Pad 2100。它拥有同时期的Palm Pilot难以企及的硬件配制,更完善的OS,还有强大的扩展性能,更丰富的软件。除了体积和售价之外,它近乎完美,当然作为一款随身设备而言,这确是致命的,苹果用无数专利和经费还有心血堆积出的Newton却成了Palm日后成为PDA市场霸主的先行者。也许苹果已经站到了收获成功的临界点了,但是讽刺的是也是因为Newton,注定了它只有被舍弃这一个下场。1990年苹果入股现在大名鼎鼎的ARM公司,获得43%的股份,为Newton的处理器的开发做准备,同时也为现在在嵌入计算领域至关重要的ARM处理器的开发作出了贡献,但是90年代末,由于Newton项目盈利遥遥无期,Newton的缔造者Sculley被迫离职,Apple数十亿美金的投入让公司的运作难以维系。Jobs上台后因为要集中苹果仅有的资源在Mac项目的开发上,而封杀了Newton项目,之后出售了ARM的股份。

可见把一个还没有成熟的脱离用户直接需求的产品推向市场是多么危险。诚然90年代末的危机,Mac事业部同样有很大的失误,但情况多少是类似的,偏执于技术,偏执于创新,而不关注用户的需求,这样的问题是同样的,即便在那个小小的eMate的成功,也没有让他们醒悟。之后在苹果的历史上也依然坚持创新,依然坚持提供革命的用户体验,但是从教训中他们得到了什么样的创新是用户真正关心的最核心的体验。所以如果说苹果1997之前一直在迷茫中追求创新,那么之后他们知道了怎么利用革命性的技术,超越想像的体验,来制造最好的,用户最需要的产品。

苹果制造了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电脑Apple II,还有第一个图形界面个人计算机Macintosh也就是后来的Mac,第一台PDA Newton,同时甚至包括CD系统PowerCD,彩色激光扫描仪,激光打印机,数字相机,等等产品,但是作为最早尝试这些尖端技术的厂商,Apple在那段时间只因为无休止的投入却没有回报而最终放弃了这些事业。对于市场也没有留下多大的影响,以至于人们根本不了解原来这些技术的先导者就是Apple,而其他公司却真正让这些产品为市场接受,并成为了他们的核心业务。最后苹果只留下了唯一的Mac。Jobs说,Mac永远是Apple的核心。那么在面对困境之后,有两件产品改变了苹果之后的命运,如果说之前的苹果产品成功的因素更多是偶然的,那么这两个产品的成功就是蓄意,这样的产品必然可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1998年Jonathan Ive负责苹果自己的工业设计部门,苹果发布了革命性的iMac电脑,如果1976年Apple II让世界知道了什么是个人电脑,那么苹果这次革了自己的命,他们重新定义了电脑。让那个冷冰冰的机器,变得如同你的生活的伴侣一样亲切,这便是iMac G3最大的成功。同时半透明的设计风格延续了很长时间,而那种高贵,完美的造型理念更是延续至今,同时也对设计界潮流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此苹果的设计风格成为了潮流的风向标。除了这些,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就能发现,其实Apple在设计iMac的时候,无论是从外观还是硬件,软件,应用等等,几乎所有的方面,一个贯穿始终的理念,也是它最大的创新点,就是改变机器与人的关系。让它看起来更亲切,用起来也更亲切,而且可以深入你生活的方方面面。苹果设计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当然通过Mac,的确一步步的他们做到了。

iMac的创新是全方位的,首先造型上,没有了罗嗦的线缆,一体化的造型,让用户只要从箱子里拿出它接上电源,鼠标,键盘,按下按钮,简单设置,最后它就可以工作了。而清新可爱的造型风格,几乎让他迷倒了所有类型的用户。Mac电脑历史上多次出现的把手继续被沿用,让你觉得那不是什么精密的机器。同时苹果在技术上的创新和追求也没有停止,飞快的处理速度,除了苹果自家的PowerMac之外,那是当时最快的个人电脑。同时完备的配制,无论是网络还是媒体功能与配件一应俱全。那些PC需要单独购买添加的功能,苹果把他们整合在一个显示器一样的机器里,这就是全部了。最后新的更易用,稳定的操作系统,配合浏览器,还有媒体工具,以及苹果联合第三方一起开发的教育软件。就iMac的目标家庭和教育市场来说,这些足够了。的确,iMac是直到今天为止的历史上,销售最快速的苹果电脑,甚至是苹果的产品,包括后来的iPod也没有超越它。

但是同样是创新,为什么iMac能大获成功,时隔一年把Apple从破产的边缘挽救回来,而Newton却别认为是拖累苹果的罪魁祸首。但其实Newton更具有革命性。

iMac包括后来苹果大获成功的iPod+iTunes业务,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他们并没有真正创造出市场,看似是因为他们这个市场才打开了,但是事实是这样的需求已经出现了,iMac出现在一个网络与媒体应用萌芽的时期,用户需要一台具有这些功能的电脑,但是显然这些用户不是苹果通常面对那些设计行业的专业用户,他们需要简单,易用,但是功能齐备的电脑。苹果做到了,不止如此,他们还提供了更多,超过用户想像的用户体验,帮助他们得到了成功。但是基础,还是创新,数百项的专利,在这里帮助苹果走出困境,而不只是烧钱的玩意儿。

更被人关注的是iPod+iTunes的成功。iPod是现今最流行的数字播放器,iTunes是最大的在线音乐商店。苹果发现了数字媒体发现的趋势,因为苹果本身是在媒体专业市场上的领先企业。而怎么利用苹果的技术,抓住这个市场契机呢。他们发现了现有的播放器丑陋,孤立,难于操作,体积巨大。于是首先在硬件上2001年,苹果推出了革命性的播放器,iPod,简单的菜单界面,更简单的Click Wheel转轮操作界面可以实现多样的操作,同时还能快速的找到你要的歌曲,从4位数大小的曲库里,这是传统的按钮无法做到的。使用当时不多见1.8英寸硬盘,来解决体积和容量的矛盾,在只比信用卡略大的机身内装下1000首歌,之后一路提升到今天的2万首。同时尖端的Li聚合物电池保证了播放时间。这是历史上最棒的随身媒体方案,市场也证明了这点。配合电脑上的iTunes软件,方便管理曲库和列表,当然还有大获成功在线音乐商店,iTunes Music Store。今天的iTunes Store甚至扩展到了电影,电视,播客,有声书,游戏等等。

自此苹果式的创新再次提升。他们了解到创新总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而苹果更要给出超出用户期望的更好的用户体验。这样的以革新体验为目的的创新思路,帮助苹果获得了一个个的成功,同时从以前引人注目的产商,到今天让竞争对手畏惧的对手。

他们的创新从实现手段上,有一个中心思想。首先是立足Mac的核心地位,无论是面对个人的消费市场,还是面对专业用户的高端市场,Apple推行的都是一个整合的以Mac为核心的体系。至少到今天还没有竞争对手能提供类似的健全体系。具体下去,他们是唯一一个提供了,从硬件,到操作系统,到应用软件,到服务,这一完整体系的公司,这样的商业模式加上优秀的设计,和独特的基于强大,易用指导下的用户体验。帮助Apple成为最成功的IT公司,在线音乐商店甚至改变了北美的唱片业格局,同时iPod及相关的影音产品如Apple TV帮助苹果成功入侵了消费电子产业,甚至通过扩展出的iPhone,又拓展到了通讯业。但是他们又密切相关,让用户乐于选择苹果的方案,而一旦选择,却又进而选择苹果的整套方案,所以虽然Mac的占有率远小于PC,但是商业上,例如利润率,还有给股东的回报率,Apple都是要高于一般的PC厂商,或者消费电子厂商。

另外在专业市场上,苹果再一次复刻可这个模式,iPod以外的产品也能在这样的模式下成功吗?苹果自己给出了答案。苹果一直以来都面对与RISC专有工作站平台的竞争。苹果和他们有类似的地方,比如专业的软硬件系统,UNIX操作系统等,但是没有突现优势,比如SGI工作站在媒体,动画,科学,造型领域用不可撼动的优势。但是苹果今天在媒体领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他们同样依靠强大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硬件的性能,和软件的效率,改善软件的易用性,同时提供更好的通用性。同时在操作系统Mac OS X的更新中不断完善和提供软件能实现的可能性,同时充分利用起计算机的每一点计算能力,来获得更好的,更快速,更专业的产品。他们突出那些优势,比如灵活性,扩展性,易用性,相对更廉价,更开放,充足的第三方支持。最重要的是致力于专业软件的开发。其中更是实现了很多的第一。但是如同他们在消费市场上所做的,其实创新的原则还是一样的,表面上,不过是更强大,更漂亮,更易用,但实质他们认真分析和捕捉用户的核心需求,进而提供终极的用户体验。比如在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的趋势下,推出了革命性的Final Cut Pro非线性剪辑系统,改变了电影制作的流程,之后的Final Cut Studio更是加入了全流程各元素的处理能力,Final Cut Serve,帮助用户在集群作业的时候管理任务和庞大的素材。在高清影像发展之后加入对HD格式的支持,针对电影制作支持Film格式。在专业摄影也数字化之后,针对没有好的流程管理和照片批量处理管理软件的问题,他们发布了革命性的软件Aperture,短期内没有提供类似强大功能的软件。而推行这些产品的时候,他们还是那个体系,就是硬件(包括苹果专业工作站和服务器系统),操作系统(Mac OS X & Mac OS X Serve),软件(Apple Pro series Applications),服务(Apple Pro Training Program),还多一个与苹果个人系统良好兼容。全方位的针对性的创新,是苹果延续成功的基本要素。

总结的说苹果带来的启示很多,我的看法是,首先是注重创新商业模式的运用,无论是iPod+iTunes的模式,还是Apple专业解决方案,都是很好的商业模式,也是业界之前没有尝试过的。其次是创新的应用,关注用户的需求,但是更重要的是捕捉趋势,在市场做滥前,抢先进入,同时要超越用户的期望的提供全新的用户体验。最后是苹果历史以来一直延续的,勇于创新的精神,注重培养核心创意团队。革新一直以来都是Apple的企业文化,也帮助他们最后真正做到了改变这个世界的目标。

摘录一段来自Jonathan Ive回顾他接受苹果提供的职位的话,也许可以表达,一个苹果内部设计者眼中的苹果文化。

“我在大学的时候在使用计算机方面一直有问题。当时我确信我的技术不行,以至于每当我想用计算机帮助我解决各方面的技术问题时,总是失败。就在我即将离开大学的时候,我发现了Mac. 我记得我惊讶于它比我尝试过的任何东西都要好多少,我被它在整个用户体验中的体贴所打动。我有一种通过产品和设计者相联系的感觉。我开始更多的了解这个公司 ,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价值观,和它的组织体系。我越多的了解这个几乎是叛逆的公司,就越被它吸引,因为它不由辩解的作出了作为一个高傲的,有创造力的濒临破产的企业的抉择。苹果在主张着某些东西并且拥有不是仅仅为了赚钱而那样做的理由。
在90年代初,我再一次在伦敦的橘子工作室,与许多来自日本,美国,欧洲的顾客合作。苹果公司要寻找新的设计咨询公司并决定与我合作。 我仍然记得苹果如何描述这个美妙的机会,我如此紧张,怕把一切搞砸。我从没有想过我可以成功的作为团队的一员,我一直以为我将会单独的工作。在苹果公司的一个大项目的结尾时,我决定接受一个全职的职位并搬到了加州。
我忠心于苹果并且相信这个公司有一种感觉上比设计更重要的影响。”

苹果的例子,很好的说明了,设计的创新,首先要体贴用户,在自己观察中去捕获那些细节的问题,这比那些大的概念,或者指标更能体现设计的水平,而好的概念也往往处于对细节的注意,看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关注设计的对象。设身处地考虑用户的需求,他们能得到最好的体验,然后去选择那些真正有用的,伟大的创意。创意是一个被用滥了的词汇,但是显然他不在那些虚伪的用户调研,也不是在凭空的胡思乱想中。苹果30年,创新贯穿始终,却有成功,也有惨痛的失败。同样的创新,不同的结果。深入,细致的去看,才知道,他们不是不断创新这么简单,创新需要思想去指导。在创意,创新泛滥的年代,如同一本书《再见吧,创意》说的,那些虚伪,空洞的东西是无异的。我们要回归真正专注的设计,了解用户,体贴用户,找到最好,最有效的方案,这样简单的行为方式能帮助提高创意的质量,而不是那些毫无用处的所谓”创新”。显然没有什么比脚踏实地用心做事更需要注意的了。苹果也是在坚持,完善,突破之后,才能把简单的创新,革新的企业文化上升到更高的理念的层次。


苹果公司虽然也有缺点,但至少能教会其他公司4条重要的教训。
首先,创新可以来自外部。人们以为苹果公司是像爱迪生和贝尔实验室那样,把工程师关起来,让他们想出新主意。
实际上他们真正的技巧是把外界技术和自己的创意结合起来。
其次,苹果公司说明了针对使用者而非出于技术的需要去设计新产品的重要性。
很多科技公司以为有了先进的内核产品肯定会有销路,结果他们的东西就像是工程师给自己设计的。
第三,虽然创新要以用户为中心,要听取用户反馈,但聪明的公司有时会相信自己的直觉,不屑市场说什么。
第四,不要因为失败了而感到羞耻,要接受失败并从中得到教训。
这4条也不能确保你会成功:即使在买到了新技术、讲究操作简单、忽略焦点小组的意见、把失败当做成功之母的情况下,你仍会失败。
目前还没有哪家大公司能比苹果更好地体现创新的艺术。



特别说明:
部分年代数据来自Apple-History.com以及the Apple Museum。
部分文字引自本人Blog: stevenxiong.blogspot.com 。
特别感谢 视觉中国 visual-china.com提供Jonathan Ive的原文翻译。
某些关于Newton封杀的原因,非官方披露,这里给出是数种说法中的一种,并不全面,或者有偏离事实的风险。

Copyright © 2007 Steven Xiong. All rights reserved.